kaiyun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其前身是1952年中国矿业学院(天津)成立的选矿工程专业,1960年成立北京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1979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1997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2000年6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工学院已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煤炭加工及转化为主要特色的学院。
化工学院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了“团结进取、敬业乐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并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培养的学生质量高、素质强,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化工学院下设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于技术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5个系和3个实验中心,以化工学院为主体组建有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下设9个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和“煤炭加工与高校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排名全国第一),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化学工艺,排名全国第十六),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工工艺、矿物材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物加工)。
长期以来,我院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着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和建立符合矿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毕业生到大中型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到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实现了充分高质量就业。
2017届毕业生共624人,其中有本科生毕业生443人。在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98.72%,升学率34.09%,签约62.30%,出国2.48%。升学出国率持续上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陈清如(1926.12- ),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采矿系选矿组,1958~1960年由国家派往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进修。五十多年来他致力于选矿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研究和开发,是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建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建立了“空气重介稳态流化”的选矿理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厂。主持完成科研项目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南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USA)、《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等职。获得中国及美国专利19项,出版论著11部,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
刘炯天(1963.1- ),男,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五届国际选煤大会分会执行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选煤分会副会长等。
长期从事微细粒分选与洁净煤技术研究,提出了微细粒的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理论,发明了柱式选煤设备与工艺,开辟了我国柱分选技术体系;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主持建立我国第一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开发矿物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主持建立铁、钨、金、铝、铜等矿物的柱式短流程分选系统。发明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澄清与高效利用技术,形成水质硬度调控的煤泥水溶液与胶体化学体系。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授权专利10余项;主编教材4部,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
2004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在校表现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被保送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2009年,怀着对母校的眷恋以及自己做老师的初衷,她又回到了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她就是化工学院的赵云老师。八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初略有青涩的老师也成长为现在教室团队中的精英,充实的学业经历、优异的教学成绩以及璀璨的科研成果无不预示着一颗明亮的明日之星正在化工学院冉冉升起。
不管理科还是工科,学生们很少会有时间去动手实践,如何让繁杂众多的枯燥知识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为学生所用,这是赵云老师为之深思的又一个问题。“一是重视实习,二是我自己查资料,三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去锻炼。”赵云老师总结道。
他是马越,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却愿做落叶化泥,以养菩提;无畏条件艰苦,坚定巉岩可攀;愿以努力,期许未来。他就是中国矿业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山西分团团长,马越。
对于支教,马越有自己特别的理解。他说支教并非是无私奉献的,在支教者付出了努力,奉献了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身体和性格上的锻炼。而对于现在的支教热潮,马越觉得随着工作的开展,不管短期还是长期支教,都会越来越有成效kaiyun。
20余名学生在第七、八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中分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70%的毕业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由本届毕业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获省“十佳风尚”团队以及多项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