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形势,面对国际复杂新格局,面对国内疫情防控对经济发展的新影响,面对行业节能降碳新要求,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如何从复杂局势中突围,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日,2022石化产业发展大会在线上召开,与会专家聚焦“高质量稳增长 创新引领战略转型”主题,深入分析当前石化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格局,研究新形势下的行业应对策略,发布产能预警报告等重大研究成果,交流节能降碳等政策措施和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引导企业科学谋划、提前布局,推动全行业战略转型。
今年以来,石化行业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粮食短缺及化肥产品供应不足,给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压力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数据显示,1~4月,我国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5%,较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其中4月同比下降2.8%。5月,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降幅较4月收窄了2.7个百分点。尽管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
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站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起点上,要高质量打好“稳增长”和“促转型”两场硬仗。“稳增长”关系当下,“促转型”关乎未来,这两场硬仗的关键核心,就是创新引领。“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规模速度型’‘追随模仿型’和‘传统管理型’的旧发展模式,通过全面加强自主研发,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创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局面。”李寿生说。
下半年,全行业要充分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使支持政策在“稳增长”中发挥最大作用。要紧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大力支持的汽车、房地产、电子电器、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全力开发一批面向产业配套、高特性、高质量、绿色环保的创新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面向终端市场、面向营养健康江南体育、面向改善民生的新型消费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具有新型用途、新型市场的特种化学品,努力“在支持别人中发展自己”。
“促转型”是全行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场硬仗。“十四五”时期,全行业要聚焦创新引领,在增长方式、创新方式、管理方式上实现三大转变,同时,要在产业结构、绿色发展、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率上实现新突破,在实现石油和化工强国目标决胜的未来10年中,全力做好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在油气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当前行业形势、海洋能源与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大宗商品与经济周期等议题展开交流,并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专家表示,从短期来看,油气特别是成品油市场需求受国际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处于低位,将于下半年迎来反弹,但仍然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从长期来看,行业受“双碳”政策约束,面临市场阶段性、结构性供应过剩的风险,对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介绍,我国上半年GDP增速为3.5%,而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以及基建等稳增长重点领域发力,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实现6%~6.5%的增速,成品油的市场需求也将随之回暖。其中,汽油消费量下半年预计可达8580万吨,比上半年提高约11.5%;柴油则受重大基建项目开工、货运物流恢复影响,预计下半年消费量可达1.03亿吨,较上半年回升约10%;航空煤油的需求最早将于8月达到相对峰值,下半年煤油消费量1280万吨,较上半年回升约330万吨,环比增幅35%,仍然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同时,从供应方面来看,成品油的供应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上半年成品油产量1.97亿吨,高于需求量1892万吨,剔除净出口,估计成品油库存累计增长700万吨。姜学峰表示,下半年国内成品油产量预计高于需求量1600万吨以上,市场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如果出口量持续低于水平,成品油将面临库存继续增长的风险。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谢朝刚表示,从长期来看,我国炼油能力正处于新一轮较快增长周期。2021年全国炼油能力9.1亿吨,产能过剩约2亿吨;预计2025年炼油能力将增至10.2亿吨,未来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成品油消费需求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叶海超认为,“双碳”战略的实施将限制化石能源的需求,而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也将挤占化石能源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推算,在可持续发展情况下,我国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天然气需求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将快速下降。而2030年以前,油气勘探开发还将保持活跃,因此从长期来看,油气供过于求的局面将更加明显。我国油气企业要加快石油工程业务低碳化和布局低碳能源服务业务,在保证油气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新能源与油气业务协同发展,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化工行业承担着保障制造业稳定发展的重任。在化工转型升级分论坛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表示,在国内安全环保政策收紧、国际市场经济波动频繁的形势下,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将是行业需要面对的长期课题。同时,针对我国化工产业“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行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链的高级化。
目前,国内化工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因受到超预期复杂因素的扰动,市场需求收缩。随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复工复产,我国化工制成品出口订单被挤占,今年1~5月,国内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一直低于50,与此同时,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开工率同比下降25%,商品住宅、服装类、汽车行业的销售额累计值也同比分别下降34.5%、10.1%和7.2%。需求收缩的同时,供应却在增长。截至目前,化工产品的总产能同比增长18%,而表观消费量同比仅增加5%,且预计今年有24种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增长将创新高。
面对此种情况,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王子宗表示,乙烯工业高端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将迈入“数字化工厂建设+智能化工厂运营”的新阶段。下一步,各企业应加大工业软件研发力度,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出发,整合炼化流程和各项先进技术,进行上下游产业资源配置优化,实现炼油化工过程的全价值链智能优化;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赋能应用,打造智能炼化生产体系,助力炼化生产升级换代,实现炼化生产业务的智能联动与生产过程智能优化。
“产品结构高端化是未来化工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锁山认为,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高端化发展,要深化产业链协同合作,着力解决“卡脖子”的高端材料制造问题,迈向产业链高端化;要加强全球化市场运作,利用中欧班列、“一带一路”政策等扩大外贸出口,跟踪产业链转移,开展全球产业布局;要加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产业协同,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全国布局,加快建立物流保障体系和数字化经济转型;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化工产品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置体系建设,加快碳减排装置等的合作生产。
据弘则研究杭州分公司研究员陈聪聪介绍,当前,国内聚烯烃高端化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烯烃产品主要以中低端通用料为主,且存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二是高端聚烯烃需求规模超千亿吨,但自给率仅有45%,需要大量依赖进口;三是高端聚烯烃技术壁垒高,目前产能主要集中在海外。她提出,实现聚烯烃产业链高端化转型,要加快技术研发,实现从模仿追随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要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手段强化自身技术和生产要素集成能力。同时,上游企业应充分发挥在整条产业链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氢能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连接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桥梁,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有1000万~1500万辆,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量将是目前的10倍。在此次“双碳”与氢能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对石化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氢能发展进行了展望。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符冠云表示,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背景、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这充分说明氢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已成为未来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氢能发展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规划的发布实施,氢的能源属性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也将出台专门的配套文件,加强氢能作为能源的规范管理。据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介绍,今年将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以及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方面的标准;将我国氢能标准化趋势的重点放在基础通用、氢制备、高效氢储运、氢能多场景应用、氢安全等领域。
作为未来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的发展也是行业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标准处处长杨建海表示,今年他们已成立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组,目前编制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魏佳琪 整理)